6月6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前往杭州博物馆,开展主题为“品读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的思政课现场教学。
杭电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黄岩教授,相关教研室主任、《课说浙江》名师工作室老师,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等30余名师生参加本次活动。杭州博物馆宣传教育部阎晶宇担任本次活动讲解员。
在杭州博物馆南馆“最忆是杭州”杭州通史展区,师生们跟随讲解员的介绍,先后现场沉浸式学习杭州一万年前以“建德人”为代表的史前文明,八千多年前跨湖桥文化,六千多年前的方家洲文化,五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文化、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国文化、两宋时期杭州文化等。同时,还集体观赏杭州博物馆“镇馆之宝”——战国水晶杯,跨湖桥文化遗址出土的独木舟,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琮、玉璧、玉钺,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青铜剑等珍贵文物。
通过穿越一万多年的杭州通史,透过成百上千件珍稀文物,师生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加深了对中华文明所蕴含的中国人独特的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思维方式、价值体系和精神品质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师生们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今年以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杭州博物馆合作共建思政课现场教学基地。
本次现场教学活动有效推进双方合作共建进程。黄岩副院长表示,“学院通过创新‘场馆+’行走的大思政课教学模式,有效拓展大思政课时空领域,有效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和亲和力,有效增进学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杭州博物馆宣传教育部陈晶表示,此次杭州博物馆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开展现场教学活动,从杭州深厚的历史积淀、杭博丰富的文物馆藏出发,重温杭州城市的发展变迁,学习历史智慧,坚定文化自信。接下来,双方也将以馆校共建为抓手,携手做好阵地融合、资源整合、活动聚合,持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与本次活动的同学也纷纷表示,通过参加本次现场教学真正实现学有所得、学有所获,纷纷写下学习心得。
学生学习心得(部分):
迈入杭州博物馆,迎面而来的便是千年文化的芬芳,每一件展品都在低语过往的故事。这芬芳,并非草木花香,而是沉淀于器物肌理中的时光气息。是斑斓陆离的越窑秘色瓷,釉色流转间,让人窥见“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荣光;是那厚重古朴的青铜器,斑驳绿锈下,依然能嗅到泥土与火焰交融的古老誓言。这低语,细密而悠长,既蕴含着白居易苏东坡的文雅诗词,又保留着人间的烟火气。此时此刻,历史文化不再是书上的白纸黑字,我切实感受到了澎湃的精神动力。
——2022级本科生蔡乐祺
今天,我们走进杭州博物馆,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漫步在展厅中,那些历经沧桑的文物仿佛在向我诉说杭州的千年故事。从良渚玉器的神秘纹饰到南宋官窑的温润青瓷,每一件展品都让我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特别是那只战国水晶杯,在灯光下折射出璀璨的光芒,让我惊叹于古人精湛的工艺智慧。
站在这些珍贵文物前,我仿佛穿越时空,看见了古代匠人专注创作的身影。作为新时代青年,我深深体会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我们要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在继承中创新,让古老的文明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绚丽的光彩。这次参观让我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激励我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不断追求卓越。
——2022级本科生黄梓恒
玻璃展柜里那颗建德人犬齿在射灯下泛着温润的象牙色,五万年的光阴在齿面上蚀刻出细密的纹路,它不仅是远古人类生命的见证,更是中华文明最初的印记。从这颗牙齿中,我看到了良渚玉琮的神秘纹饰,触摸到了南宋官窑的雨过天青色,聆听了京杭大运河的千年桨声。一颗牙齿,串起了中华文明从蒙昧到辉煌的完整历程。今天的我们,既是这段悠久历史的继承者,更是未来文明的书写者。中华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正是因为它始终保持着这种薪火相传的生命力——从一颗牙齿开始,到满天星斗。
——2022级本科生项知博
(文/黎远波、殷开达;图/周嘉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