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科设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中心”“党建与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和“网络生态治理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和科研团队。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

本研究所成立于2006年9月,长期致力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学科前沿问题研究。2007年9月,开始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硕士研究生,2012年获评省级重点学科。

团队拥有校内专职研究人员18名(硕士生导师8名),校外兼职研究人员8名(均为硕士生导师)。其中校内专职人员教授5人,副教授6人,讲师7人;校外兼职研究人员全部具有教授职称,为省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界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骨干与知名专家。

聚焦学术前沿问题,整合多方优势资源,已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与发展、思政课课程建设、学生管理与高校德育三个特色研究方向。先后承担国家社科项目10余项,省部级课题20余项;在人民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单位出版了学术专著10余部;在《思想教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等多个相关核心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中心

本中心成立于2019年。团队成员共计13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9人。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深入开展“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共同体思想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价值研究”“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英美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研究”“英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1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等,取得重要研究成果。自成立以来,以“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为导向,结合经典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相关问题,坚持“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的原则,形成一系列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相关研究课题,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厅局级项目2项;专著6部。团队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CSSCI及核心期刊25篇,重要报纸文章6篇。研究成果受到这一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6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2篇,在全国初具影响力。

 

党建与乡村治理研究中心

党的建设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是贯穿党的事业全过程的伟大工程。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重要部署,强调“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为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步入新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基于此,如何以提升农村党组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最大程度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已然成为重要的时代课题。

本中心于2019年成立,现有团队成员13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7人,讲师4人。主要聚焦“党建与乡村治理”这一研究领域开展“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腐败治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乡村治理”等方面研究。自成立以来,团队重点围绕“党建与乡村治理”系列相关问题,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论,注重党史党建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在“农村党组织组织力建设”“能人治村”“农村基层腐败治理”“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等方面有较丰富的研究成果。近年来,立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5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教育部项目2项,省级研究项目7项,厅级项目6项;公开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CSSCI期刊20篇;出版专著3部;获得省部级领导批示5项,省部级以上奖项5项,其他市厅级奖项6项。

 

网络生态治理研究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搞不好会成为我们的‘心头之患’。”因此,加强网络生态治理,不仅关乎总体国家安全、更是关乎意识形态工作大局

本中心于2016年成立,拥有团队成员15人,其中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领军人才1人,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8人。围绕着“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这一特色方向,深入开展“网络强国战略思想”“智能传播雨意识形态安全”“网络思潮与网络生态治理”“新技术背景下的意识形态安全与伦理风险”数字资本主义(数字劳动)等方向的研究,成果丰硕。中心成立以来,围绕“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在2016、2018、2021、2023、2024举办五次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一定的反响。近五年来,以此方向为引导,进一步凝练科学研究方向,形成一批数字化方向的研究课题。立项相关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项目4项,浙江省省哲社项目8项,厅级课题7项。团队发表论文80多篇,其中一级权威B类论文8篇,专著4部,获得省部级领导批示3项,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奖项5项。同时创办“数智马理研究”专业微信公众号,致力于宣传和推广数字时代和智能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受到了这一领域广大学者的关注,目前已有847用户,阅读8412次,分享1140次,在全国初具影响力。

 

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数字化大思政教育研发基地(筹)

2023年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决定共同建设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同济大学牵头、我校参与申报,获批“遵义会议纪念馆——同济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基地依托2019年成立的“中国红色文化研究院”,与上海一大会址、嘉兴南湖、井冈山、瑞金、遵义、延安、西柏坡等全国13个革命纪念馆签订共建协议。先后邀请专家顾问40余人次开展红色文化研究学术研讨,组织动员师生深入革命根据地和历史纪念馆实地调研考察,积极组织校友开展红色文化研习活动,普及红色文化宣传教育。

基地紧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学校与嘉兴南湖、井冈山、瑞金、遵义、延安、西柏坡等革命纪念馆联合举办“伟大的历程”大型图片展览,聘请12位馆长为兼职教授,举办“馆长讲党史”等一系列红色文化讲座,在校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伟大的历程——遵义会议展”先后接待本校师生、中小学、街道、社区等观众100余场次,参访人数6万余人次。相关事迹获得“新华网”、《中国教育报》《浙江日报》等媒体报道。

基地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人员优势和电子信息特色优势,结合数字科技馆、校史馆建设与改造,发挥我校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结合的学科优势,力争打造具有杭电特色的数字化红色文化展馆,使其成为全省以数字化形式展现红色文化的展示中心和重要教研基地。

 

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研究基地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研究基地是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首批研究基地。基地研究团队由5名学科带头人(教授)和9名青年学者组成,包括国家级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级人才3人。先后立项国家级课题30余项(国家级重大5项、重点4项),在一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篇(权威期刊5篇),在“三报一刊”(理论版)发表论文20余篇。研究成果获省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130篇次,获浙江省第二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20余项。基地重点设置网络强国战略思想理论基础、数字浙江与数字化改革、网络传播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安全与网络治理评价4个研究方向,力争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高地,为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和浙江奋力打造“重要窗口”、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理论支撑。

 

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研究基地

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研究基地自2016年成立以来,已形成完善的组织构架,团队成员包括6名研究员、12名副研究员和16名助理研究员。基地聚焦浙江打造“重要窗口”和建设新型决策咨询智库的理论与实践,立项国家级课题20余项(重点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20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光明日报》(理论版)《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学术期刊、报刊发表论文近200篇,10余篇资政报告获得省级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同时基地主动担当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桥梁,派遣研究生赴基层挂职锻炼,助力乡村振兴,走出一条校地协同培养研究生的新路子。相关事迹获得时任浙江省委书记车俊点赞,并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浙江日报》等20余家媒体报道。

联系我们
地址: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2号大街1158号
电话:0571-86919043
邮箱:mks@hdu.edu.cn
Copyright©2025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