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主办“智能社会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学术研讨会

发布者:赖敏子发布时间:2024-11-26浏览次数:349


1122-24日,由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会、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学研究会、浙江省高校思想品德课程研究会主办,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研究基地承办的“智能社会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举行。校党委副书记戚明钧、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原副校长陈立旭、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学研究会会长李梦云等20多位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和100余名高校中青年教师、硕博研究生参加学术研讨会。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海稳主持开幕式。与会领导通过线下与线上相结合方式作大会致辞。戚明钧指出,大语言模型和文本控制视频生成扩散模型深刻改变了思想政治话语体系、思想观念系统和社会交往系统,举办此次研讨会恰逢其时,必将为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发展打下厚实基础。浙江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会和浙江省高校思想品德课程研究会会长马建青发表视频致辞。马建青指出,智能技术不仅推动社会发展和各领域变革,同时也对网络意识形态提出挑战。必须牢牢守住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底线,同时发挥人工智能积极作用。李梦云指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探究智能社会背景下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理论范式与实践变革,构建更加安全、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安全环境,是当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责任。周光迅表示,此次会议把握时代脉搏、关注时代所需、聚焦前沿领域。




主旨报告环节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黄岩教授主持。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原副校长陈立旭教授作《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论述》主旨报告,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安全重要论述的现实意义、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马克思主义学院方世南教授作《文化安全: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维度》主旨报告,分析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于维护文化安全的重要价值,以及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显著特征。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洪晓楠教授作《关于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若干问题》主旨报告,从基本特征、现实表现、治理策略三方面阐述全媒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刘学侠教授作《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主旨报告,从意识形态工作的形势及严峻挑战、战略任务和重点举措三大方面,为提升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水平建言献策。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海稳教授作《西方算法意识形态的技术迷思与应对路径》主旨报告,剖析西方算法意识形态运行的内在逻辑、技术迷思和规制路径。






大会发言环节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黎远波主持。西安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袁文伟、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邓国峰、浙大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鲁明川、台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天华、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史献芝、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孙存良、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仰义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徐礼平教授就人工智能与意识形态安全、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网络空间治理、网络生态构建、总体国家安全观等作专题发言。

研讨会同步开设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数智思政数字资本主义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两个分论坛。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数智思政分论坛,《行政论坛》编辑部于健慧、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刘孝菊主持会议,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曹峰旗教授作评议人,与会专家学者和硕博研究生就习近平文化安全论述、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等主题开展学术发言与对话。在数字资本主义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分论坛,《浙江学刊》编辑部张东锋主持会议,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黄岩教授作评议人,与会专家学者和硕博研究生围绕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主体性复归、数字帝国主义、智能算法视域下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数字劳工等开展深入研讨。


本次学术研讨会前期组织征文活动,共收到全国各级党校、高校专家学者和师生高质量投稿193篇。经过专家评审,共评出86篇论文获奖。其中,一等奖11篇,二等奖22篇,三等奖53篇。研讨会期间举行了颁奖典礼。


此次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进一步深化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支撑。本次学术研讨会受到国内学界广泛关注,与会人员以此为契机,继续深入研究相关议题,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贡献力量。(供稿:侯佳)


联系我们
地址: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2号大街1158号
电话:0571-86919043
邮箱:mks@hdu.edu.cn
Copyright©2025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