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1日下午,应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邀请,浙江大学本科生院教研处处长、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意识科学与东方传统研究中心主任、《心理科学》与《自然辩证法》杂志编委、博士生导师李恒威教授莅临我院作题为《人工智能、赛博格与后人类社会》的专题讲座。讲座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黄岩教授主持,马克思主义学院部分教师和研究生聆听了此次讲座。
李恒威教授从“从莱布尼兹之梦到人工智能”、“赛博格的演化”和“人类到后人类”三个部分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发展新态势。首先,李恒威教授以“人工智能的日常应用有哪些”等五个贴近生活的有趣问题作为导入,从回顾“莱布尼茨之梦”开始了对人工智能发展史的介绍。李恒威教授以另一种分类方式——从反应式机器到自我意识,打破了我们对于人工智能的僵化思维,并介绍了目前学术界人工智能的三大学派——符号主义、联结主义与行动主义。随着人工智能被应用于越来越多场景,人工智能国家战略显得愈发重要,人工智能灾难也被越来越多提起。对此,李恒威教授基于技术奇点理论也构建了自己的一套分类框架——工具威胁论、适应性威胁论、观念性威胁论以及生存性威胁论。紧接着,李恒威教授再次通过“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吗?”这一问题引出“赛博格”概念,并从“混合”的角度对“赛博格”进行梳理,依据人机“混合”的程度将“赛博格”划分为——混合1.0、混合2.0、混合3.0等三个阶段,探究不同阶段背后所蕴含的哲学理念。李恒威教授认为,目前任何人工智能机器都只是工具性的机器,不可能成为具有任何自治或自主的价值能力和规范能力的生命体,更不可能控制人类。李恒威教授提到:在这个时代,我们迎来了“赛博格”挑战,但与其过度忧虑“赛博格”颠覆人性,我们更应抱持着一种积极的心态,不断完善与“赛博格”技术相适应的社会文化的理念,从而引导赛博格朝着我们目前所期待的人性伦理的方向前行。
讲座最后,黄岩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并鼓励老师学生们关注时代的变化,以新发展为契机凝练自己的学术兴趣与研究方向。此次讲座,激发了在座老师同学们的浓厚兴趣,不仅帮助大家更加深入了解了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趋势、人类如何适应人工智能带来的变化等问题,而且也为老师同学们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开阔了视野。
(撰稿人:雷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