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原《哲学研究》常务副主编朱葆伟来我院讲座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6-05浏览次数:527

2017527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编审、博士生导师,原《哲学研究》常务副主编朱葆伟来到马克思主义学院会议室,面向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和研究生们做了题为实践智慧的讲座,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概念,进行了极具理论深度与广度的阐释。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黄岩副教授主持了讲座。
   
朱葆伟教授首先指出,“实践”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而且当代哲学发生了实践转向,即理论优于实践地位之颠倒的引入。其次,他从理论活动与实践活动之区分实践智慧应与善相通实践活动中智慧之应用三个层次,对实践智慧进行了阐述。
   
早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曾经区分了两类知识(理论与实践),而且实践智慧不同于技艺。到了二十世纪,伽达默尔说:解释学就是实践哲学。实践包括了意志与反思;实践就是把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理论的证明标准是真,而实践的证明标准是有效。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所提出的阴谋论,绝非实践智慧,因为实践智慧是要与善相通的。除了西方哲学,中国古代哲学也讲到了实践智慧。例如,《墨子,尚贤》中说:“若使之治国家,则此使不智慧者治国家也。”

 在互动环节,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们与朱葆伟教授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张静博士提出的问题是:实践概念与体验概念的区分及联系是什么?柯进华博士提出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与实用主义的区别是什么?朱葆伟教授认为,真与有效不是分离的,而从“是”不能推出“应当”。李颖姣博士提出的问题是:如何进行科研论文的写作?朱葆伟教授指出,科研论文的写作步骤是:鲜明的问题、充分与合理的论证、详实的参考文献,另外作者还应该有自己的观点及视角。

   朱葆伟教授在整个讲座过程中,结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阐释了古今中外诸多著名哲学家的思想,其开阔的眼界和理论深度,使参加讲座的老师和研究生们更好地把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实践”。另外,朱葆伟教授长期从事杂志编辑与审稿的工作经验,也使老师和研究生们对科研论文的写作及投稿有了更清晰的思路。

联系我们
地址: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2号大街1158号
电话:0571-86919043
邮箱:mks@hdu.edu.cn
Copyright©2025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