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建院十周年理论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布者:屠晶晶发布时间:2022-12-21浏览次数:965


1217日,“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建院十周年理论研讨会以“线上会议”形式成功举办。校党委副书记薛晓飞、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郑毅、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同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冯颜利、苏州大学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方世南、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杨仁忠、《浙江社会科学》主编俞伯灵、《国外社会科学》副主编张静、《浙江学刊》总编田明孝及来自全国各地的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教师、研究生等近200人参会。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海稳主持开幕式,校党委副书记薛晓飞、浙江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郑毅参会致辞。薛晓飞指出,学校党委积极统筹部署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思政课堂、进党(团)支部、进实验场所等活动。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十周年以来,聚焦“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学科建设方向,在人才培养、学科发展、学院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十足进步。如何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历史进程中彰显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队伍的责任担当,期待专家学者共谋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建设,共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郑毅提出,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深入地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浙江全省社科理论界要高度重视这一重大理论命题,尤其关注浙江共同富裕和“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的理论探究研讨,呼吁省内外广大社科工作者积极投身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阐释、宣传宣讲等工作中,推动提升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水平和青年学术团队建设水平。

  《浙江社会科学》主编俞伯灵主持主旨报告。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同舫教授以“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共同富裕”为题,深刻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及其当代推进,立足共同富裕“社会性”,从“七个有”社会建设框架、共同奋斗“机会”等角度阐释“社会共同富裕”政策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冯颜利研究员作了“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创新中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旨报告,认为要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双轮驱动中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苏州大学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方世南教授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意蕴”为题,从庄严政治宣言、重大政治任务、崇高政治责任三方面阐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立场、政治目标、政治方针、政治路线。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杨仁忠教授围绕“在守正创新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概述守正创新的逻辑理路,以守正创新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国外社会科学》副主编张静主持第一阶段主题报告。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芝健、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包庚、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周志山、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蓝汉林、浙江大学校团委副书记包大为分别作了题为“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群众基础的战略重点”“唯物史观视域中的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运用历史文化治国理政的文化效应”“中国式现代化:解放思想的新时代主题”的主题报告。第二阶段主题报告由《浙江学刊》总编田明孝主持。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代玉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扬金、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曹峰旗、浙江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华正学、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罗理章分别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何来又何去?——一个思想-行动-结构的叙事”“生态文明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的三个层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时代价值”“国外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认知与评价”为主题作报告。

 


     随后,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黄岩主持闭幕式。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海稳作总结发言和闭幕致辞,王海稳指出,各位专家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于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契机与进路”,“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意蕴、文化基因、人学基础”等视角出发,深入浅出地研讨了中国式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课题,为科学把握、深化研究党的二十大精神提供了重要参考。在热烈的掌声中,本次研讨会落下帷幕。        

联系我们
地址: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2号大街1158号
电话:0571-86919043
邮箱:mks@hdu.edu.cn
Copyright©2025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