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晚,应马克思主义学院邀请,北京语言大学博士生导师、《文献》杂志编委张廷银教授莅临我院作题为“中国古代的隐恶扬善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专题讲座。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及其他学院的部分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了活动。
张廷银教授基于《大学》、《论语》、《左传》等儒家经典,以及《史记》、《汉书》、《晋书》等传世史籍,从“‘善’是做人、做事的崇高境界”、“行善的效果与作恶的后果”、“趋善避恶与隐恶扬善”、“人伦亲情与相互隐匿”、“提倡孝道与不能扬恶”等多个维度,对中国古代的隐恶扬善思想进行了精彩论述。张廷银教授认为:与“美丑”、“真假”、“高低”等概念相对应而言,善恶观是普世价值观;就善恶问题而言,孔子、孟子等儒家代表人物提出的“仁爱”、“仁政”等主张,本质上都是从“人”出发的大仁大义,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发展做出的最重要贡献,因而值得大力弘扬;百善孝为先,“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但孝不能泯灭人性、放纵暴虐,比如“郭巨埋儿”,虽为行孝,却是恶行。
讲座最后,张廷银教授鼓励老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存善念、行善举,善待人类、善待自然,尤其是要敬重教师、敬重医生,因为教师医治了我们的心灵,而医生则医治了我们的身体。张廷银教授的此次讲座,不仅深入浅出地论述了中国古代的隐恶扬善思想,而且是一场精彩生动的思政报告,在座的老师同学们纷纷表示自己眼界大开、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