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逆行者”科技抗疫实力彰显伟大中国创造精神

发布者:李琳发布时间:2020-06-04浏览次数:900


       63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徐芳老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迎来一位特殊嘉宾,他就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杨勇教授。杨勇教授一直从事生物医学信号处理与医疗仪器研究,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PET/CT核心部件及关键技术研究与系统集成)项目首席科学家。在这次新冠肺炎肆虐期间,杨勇教授将已有科研成果提升转化,研发的“强紫外杀菌机器人”大幅提升新冠肺炎CT检测速度,生动诠释科技抗疫的硬核实力。

强紫外杀菌机器人”,效率与能力双在线

    杨勇教授首先谈到武汉“应收尽收”的防疫思路体现了中国政府的责任担当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中国医生率先提出以CT影像学作为新冠肺炎的诊断方法为新冠肺炎的科学诊断开辟了新思路。但问题随之而来,因为新冠肺炎传染性高,每次检测后CT机都要消毒,而且消毒要求很高,如果消毒达不到要求很容易造成二次甚至多次感染。一般CT机每次检测后的固定喷剂杀菌需要至少半个小时这意味着一台CT机全天24小时只能检测48人次,效率不高。杨勇教授研发的“强紫外杀菌机器人”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强紫外杀菌机器人,是一个很灵活的机器人,背着24根紫外灯管,实质上是个AI,可以自动规划路径,自主移动,并根据目标位置自行调整杀菌角度,在固定空间里通过算法和自动化做到杀菌无死角”。另外,这台机器每两次检测之间几乎不用“休息”,因为每次检测后的CT机杀菌时间只需要3分钟。这就意味着一旦开机,同样时间顶上好几个常规CT机加起来的检测量。杨勇教授第一时间带着自己研发的产品驰援武汉,讲到自家产品与飞利浦、GE等世界巨头同类产品同场竞技,并在这次疫情中出了点力时,杨勇教授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科研靠韧劲,中国的未来在创新创造

 杨勇教授一直以科研人自居,他说,做技术是没有什么巧劲的,就是一股子干劲和韧劲。强紫外杀菌机器人最初的研发目的,是为了用于地铁、公交、学校、120救护车等人群密集或潜在细菌病毒传染强的公共场合的消杀处理。这个方向做了很多年,研究了很久才出来这个杀菌机器人。这次疫情来了,刚好把这个技术应用到CT检测上。如果疫情来了再来搞研究肯定是搞不出来的。”

 杨勇教授对中国医疗设备国产化信心十足。“中国的高端医疗设备赶超西方先进国家只是时间问题。一是中国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二是有政府的政策支持,但最重要的是企业有自主创新的意识,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1978年后的30年,中国的发展靠改革开放,未来中国的发展靠科技创新。”杨勇教授的话激励着台下的莘莘学子。

 同学们还和杨勇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互动。有同学问杨勇教授:“你赞成大学一毕业就去创业吗?”杨勇教授认为所谓的创新有两条基本路径: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首先需要结合自身条件看看适合走哪种创新。创业是一条风险和收益同样高的道路,并不适合所有人。但创业能激发社会的整体活力、提高各类资源要素的效率。对社会是有益的。杨勇教授最后勉励在座的自动化大一学子们学好技术,练好内功,未来中国创新创业大潮中必有用武之地。

                                                             (徐芳供稿)


联系我们
地址: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2号大街1158号
电话:0571-86919043
邮箱:mks@hdu.edu.cn
Copyright©2025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All right reserved